20世纪后的新教华人圣经学者在翻译圣经时,也无一例外地采用了“十字架”一词。例如,王元德译本(不背着十字架跟从我的,也不配作我的门徒)[240]、朱宝惠译本(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,也不配做我的门徒)[241],吕振中译本(不拿着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我的、是配不起我的)[242]。
20世纪后,天主教的吴经熊译本(不负其十字架,而追踵于我者,非吾徒也)[243]和思高译本(谁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,不配是我的)[244]也都采用了“十字架”的译法。
中国传统文献中有“十字架”一词,但为南极恒星的名称,与基督宗教中的含义完全不同,因此“十字架”亦可被视为新词语。魏源在《海国图志·天主教考》中,介绍天主教时曾使用此词:“耶稣祼体张十字架上者,耶稣以他事被杀。”[245]
《辞源》和《辞海》均收录了该词,其中《辞源》提及了南极恒星名称的含义和在基督宗教中的含义,后者为:“耶稣遇害时钉于十字架。故基督教以为表号。”[246]《辞海》仅提及十字架在基督宗教中的含义,释为:“自耶稣基督被钉死于十字架上后,其信徒反认十字架有复活得救之光荣,故用为一种表号。”[247]1953年出版的《新名词辞典》,还将“十字架”作为新名词列入,释为:“为基督教的特别符号……自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上后,基督教的信徒们反认十字有复活得救的光荣,故用为一种标识。”[248]1986年出版的《汉语大词典》收录了该词[249]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收录了“十字架”一词,释为:“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。因此基督徒就把十字架看作受难或死亡的象征。”[250]这些都说明该词的传播范围很大。